yh533388银河·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媒体报道

杉杉郑永刚谈跨界:62岁再创业不是心血来潮 进军偏光片产业是“最后一战”

2021-04-22

回归杉杉股份(600884,SH)4个多月后,面带微笑的郑永刚出现在聚光灯面前。

这是郑永刚时隔13年,重新掌舵杉杉股份后,首次大规模和媒体见面。4月16日上午十点半,郑永刚准时出现在采访间。快言快语的郑永刚开门见山,“刚进门就看到那么多年轻人,想想我几十年前搞时尚的时候,我也这么年轻,确实非常荣幸跟大家见个面。聊聊关于我们杉杉股份收购LG化学的偏光片项目的情况”。

在这场访谈中,郑永刚回答了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媒体的一系列提问,涉及杉杉股份进军偏光片、个人商业理念、投资风险等多个话题。

31岁那年,郑永刚接手亏损千万的甬港服装厂,后更名为“杉杉”,并在1996年让杉杉股份登陆A股,成为中国服装行业首家上市公司。此后,在国内服装行业进入下行周期之前,杉杉股份在新能源领域布局。2007年,郑永刚宣布辞去杉杉股份董事长职务,将更多精力放在杉杉集团和杉杉控股身上。

已逾花甲之年的郑永刚在2020年底回归,再度成为杉杉股份董事长,重新执掌杉杉股份,并且再度跨界,斥资超50亿元收购LG化学偏光片业务。

时隔30年,推动杉杉股份二度转型,究竟有怎样的商业考量?

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提问,“偏光片这个(产业)不是我主动要转型的,不是我主动要去干的,是被动让我干成的事。我干过实业,搞过金融,也看到和我同一时代的部分企业家被淘汰了。选择跨界进军偏光片产业,也更多是遵循产业周期发展规律,希望让杉杉股份焕发出更蓬勃的生命力”。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杉杉股份董事长郑永刚如是回应。

1639445449613725[1].jpg

谈进军偏光片:收购绝对不是心血来潮 反复考量才敢下定决心

年过花甲,郑永刚选择再次出发,跨界进军偏光片产业。

偏光片是LCD(液晶显示)三大关键原材料之一。除了TV、显示器、笔电、平板灯应用领域外,还包括大型商显、车载、工控、医疗等新的应用。近年来,国内偏光片产能依然存在缺口,偏光片生产企业主要为日本、韩国企业,产能TOP3的分别为日东、LG化学及住友。

2019年之前,LG化学便曾试图将LCD业务剥离进行转型。

信达证券研报显示,LG产能占全球超宽幅偏光片产能比重超过30%,随着韩国产线落地张家港,LG超宽幅偏光片产能占比将超过40%,是当之无愧的超宽幅偏光片产能巨头。

值得注意的是,杉杉股份此前并未涉足偏光片领域,因此其收购逻辑备受外界关注。

对于外界疑问,郑永刚坦言,收购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经过了反复考量,才下定的决心。

2019年,杉杉股份一高管向郑永刚汇报LG将退出偏光片产业的规划,并开始探讨收购的可能性。“当时我就问了问题:好东西为什么退出呢?为什么要卖给我呢?我又不是搞这个行业的。”郑永刚的疑虑在于,在其商海生涯中,不论杉杉西服、还是锂电池产业,均是自己闯荡出来的。因而,在最开始,对于这笔收购,他的态度是模糊的。

两个月后,在听取了多次汇报之后,郑永刚和LG化学社长展开了一次商业谈判。“我开口就讲,我说你这好东西能卖给我吗?凭什么卖给我。我说你首先要说服我,说服我,我才有考虑的可能。”

郑永刚通过和LG化学方面的交流发现,从产业角度看,目前,中国的LCD产业已经有一定竞争力,资本活跃、政府支持,已经有了产业基础,在京东方、TCL华星等企业的崛起下,海外LCD产业备受压力;从企业经营看,LG化学在偏光片产业链层面有15年以上的产业经验;从战略层面看,LG化学全面调整战略,未来将加大在锂电池层面的投入。

1639445450318279[1].jpg

“我们杉杉不做显示产业,从来没见识过这个东西。你为什么想卖给我们呢?”面对郑永刚的疑问,“‘嫁女儿’要嫁一个好人家”是LG化学给出的理由。

LG化学方面表示,杉杉跟LG有超过十年的供货关系,LG化学希望旗下资产不仅卖到一个好的价格,更看到一个好的未来,并称杉杉是一家有国际化视野的中国民营企业,所有事情都是按规则办事,长久以来形成了信赖。

“所以有时候信赖也是一种价值,我似乎被说服了,但我还是不想要。”郑永刚称,“我都60岁出头的人了,我也要自己保自己的晚节”。为了打好商业世界的新战役,郑永刚用8个月的时间对标的资产进行尽职调查。期间,他还专程拜访一位经信委领导,再次探讨偏光片产业的重要性和战略价值。“这次基本把我说动了。如果我们能够把最高端的偏光片、光学技术收购下来,将会加速国产化替代,我也是有一点产业情怀的。”

但让郑永刚担心的是,即便该产业拥有国家战略高端价值,如果没有经济效益也很难长久。而郑永刚的一位老朋友,国内某头部会计师事务所创始人和他探讨偏光片产业的毛利率和商业价值后,彻底打消了他心中的疑虑。

“所以这就是前面的一个过程,作为一个决策人,不是说心血来潮,是经过多方位的考量把这个事干起来了。”郑永刚说。

谈投资逻辑:海外并购核心在于团队 如果拢不住就只买了“空壳子”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跨国收购挑战不小。纵观全球,部分企业收购外资企业后,并非一帆风顺。基于海外并购的特殊性,如何降低风险至关重要。

根据公告,杉杉股份从2021年2月1日起将北京乐金100%股权、南京乐金LCD偏光片业务、广州乐金LCD偏光片业务、原LG化学持有的LCD偏光片资产以及LCD偏光片业务有关知识产权纳入合并范围。

据披露,杉杉此次收购的交易方式为:LG化学将在中国境内以现金出资设立一家持股公司,杉杉股份以增资的形式取得该持股公司70%的股权,剩余的30%股权将在交割日后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时点按照5%、10%、15%的比例分别受让。

既然决定进军偏光片产业,为何先收购70%的股权?

“我害怕到时候东西都给我了,人都撤走了。一家企业,特别是海外并购,核心问题是团队,如果团队拢不住的话,你就买了一个‘空壳子’,中国好多企业都吃了这个大亏。我们这次收购完毕以后,没有一个高管离职。”郑永刚表示,基于这样的考虑,形成了签约条件:全资收购偏光片产业,杉杉控股与LG方面一次性签约,但资金方面暂时只付70%,另外30%分三年期付,这三年每年均付对方10%,但在这三年,期间离职一位核心员工,杉杉方面就进行相应扣款,有利于完成双方团队的整合。

除了在股权收购付款方面的思考,郑永刚在管理架构上也早有布局。2020年12月28日,郑永刚回归并担任杉杉股份董事长。

郑永刚表示,亲任董事长目的就是让被收购后的事业部放手按照原有LG化学管理经验继续干,完全继承过往的经营规则、方法、理念、企业文化,进一步建立相互信任。

杉杉股份此前公告披露,此次交易的标的资产目前虽然在权属上属于境外资产,但其主要工厂、产线、设备、生产人员、销售客户等均位于国内,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在国内开展。此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对标的资产生产经营的管理不存在障碍,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措施能够得到高效落实,有利于上市公司对标的资产进行良好的整合。

除了股权,此次的收购金额也备受关注。此次交易标的资产的基准购买价为11亿美元,杉杉此次交易的基准购买价为7.7亿美元,约合55亿元人民币。

“资金对杉杉股份来说一点也不用担心,有这个实力也有这个能力把这件事情干成。”谈到此次的收购金额,郑永刚表示,此次交易是按照美元付款,由于人民币升值,实际支付款项还少了约三四亿元左右。

此外,郑永刚表示,此前光是出售宁波银行股权就获得了60亿元的收益,这部分资金都在上市公司里面,除去银团贷款的30亿元外,需自筹的20余亿元资金对杉杉而言不是大事。此外,母公司和各大银行也给予此次收购支持的态度。

1639445451150767[1].jpg

谈两次跨界:任何产业都有生命周期 不预判很快会被淘汰

事实上,这已经是郑永刚的第二次跨界。

熟悉郑永刚的人对他的评价是“既随和又狂妄”,郑的自我评价是“有东北人的豪爽、军人的雷厉风行,又有浙商对商业的敏感和精明”。

上世纪80年代,郑永刚接手资不抵债的甬港服装厂,将其做成中国西服第一品牌;到了1996年,杉杉股份上市,成为中国服装第一股;在服装如日中天的时候转型新能源,用20年时间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正极、负极、电解液综合材料供应商。而在当下,郑永刚称做好偏光片业务将是最重要的工作。

回忆一路走过的历程和商业选择,郑永刚表示:“这么多年,我搞过金融,干过实业。但很多和我同一时期的企业家,基本都被淘汰了。淘汰的原因很简单,源于任何产业都有周期性。这一次,选择跨界进军偏光片产业,也更多是遵循产业周期发展规律,希望让杉杉股份焕发出更蓬勃的生命力。”

郑永刚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凡是做企业的人都想做长做久,但很多人没有掌握它的发展规律,如果不提前转型、升级,很可能被时代淘汰。

“我(上世纪)80年代开始做服装,此前我没做过服装,所以当时我就研究,比做衣服更有价值的是什么,所以中国服装名牌战略是我提出来的,也是杉杉最早开始实施。” 后来郑永刚发现,国内时尚界和欧美国家依然存在差距。欧美国家对于设计师创新、鼓励的包容度是很高的,国产服装品牌做成世界品牌依然存在困难,因而在20年前就开始转型,进入锂电池赛道。

“过去中国企业只有山寨,没有原创,没有并购,而上市公司的核心功能是打开资本通道,通过并购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从0到1的创新。眼下,偏光片国产化顺应了国家战略需求,也是杉杉股份的重要机遇。收购偏光片是杉杉的再一次跨界,也是我60岁以后的又一次重大创业。”郑永刚表示。

据郑永刚透露,收购完成后,LG偏光片业务全球四大生产基地和1700多项专利全部交付,原经营和技术团队保持不变,53名中高级管理干部、38名韩国籍技术专家全部留任。目前LCD偏光片全球市场规模超过百亿美元,杉金光电进入之后,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将从不到10%提升到45%以上。

另一方面,即便市场规模巨大,挑战也依然存在。

“(偏光片产业)这是我最后一战,我一定要做到,很自豪。”郑永刚强调。未来持续扩大产能,满足智能化时代的市场需求是发展的基础。但比起规模,如何立足自主创新,进一步推动上下游产业融合和协同发展,促进产业联盟的构建,掌握技术标准、行业标准话语权是需要持续深度思考的问题。

(来源:每经记者 张虹蕾 )

分享至
Baidu
sogou